成都分校

您当前位置:公务员考试网 > 成都人事考试网 > 备考资料 > 申论 > 成都公务员笔试热点:“骗助者”“闹助者”最难缠:

成都公务员笔试热点:“骗助者”“闹助者”最难缠:社会救助怎么了?(3)

2015-08-13 09:50:29 成都人事考试网 https://sc.huatu.com/ 文章来源:半月谈

【导读】成都人事考试网同步半月谈发布:成都公务员笔试热点:“骗助者”“闹助者”最难缠:社会救助怎么了?(3),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!如有疑问请加【成都华图微信客服】 ,更多资讯请关注四川华图微信公众号(schuatu),成都华图培训咨询电话:点击查看,微博:@四川华图

  地方文件也是如此。如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病人救治,在2005年的《河南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救助管理规定》中,明确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,而2014年河南省政法委文件又提出,由民政部门承担城市流浪乞讨和“三无”精神障碍患者收治工作。采访中,相关文件中条款的冲突并不鲜见,让基层无所适从。

  同时,救助资源匮乏,基层有时难为无米之炊。2014年信阳救助站获得中央转移支付689万元、地方财政支持60万元,而在开支方面,需保障精神病人、智障人员、医院救治花费等,仅2014年信阳救助站就有210万元收支缺口。现在根据规定,还要对救助对象死亡发布公告、保存遗体30天。这样一来,处理每具遗体的成本增加1万多元,信阳救助站目前这笔花费仍欠着殡仪馆。

  湖南长沙岳麓区救助站站长曹辉指出,救助站工作人员没有执法权,不能强制制止违法违规行为,维护站内人员安全和正常工作秩序。在民众法治意识、权利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,稍有不慎就可能承担合情但不合法的责任;此外,救助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防护设备和专业技能,在面对威胁、偷袭、殴打等情况时很难有效预防。

  方玉说:“说到底,救助工作不是不想做,有时候是没法做。”

  以改革思维求解体制机制之困

 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,公众对社会救助的关注度日益提升。当前,社会救助亟待统筹协调政府、社会、家庭三方力量,以改革的思维解决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,不断完善中国社会救助政策和救助体系。

  加快完善救助法规制度体系

  基层救助人员认为,单靠民政一个部门、救助站一个机构,负担不起全国数百万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重任。目前我国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多为各部门各自定规,规则不明晰、救助主体不明确,衍生出种种问题,亟待在法规、职责等方面进行梳理,使之互相补充、形成救助合力。

  记者采访中发现,救助对象常常被区分为“民政的人”“公安的人”“卫生的人”,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。一名基层救助站站长告诉记者:“什么样的流浪人员我都见过,现在最怕的是‘三不收’人员——即医院不收、家里不收、社会福利机构也不收,人就滞留在救助站,你让救助站怎么办?”

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,救助站虽然是一个独立的机构,但工作的开展需要多部门建立合作协同的联动机制,尤其是公安部门的配合,毕竟救助工作常年需要查询被救助群体的户籍所在地,公安部门的社会救助协同应该纳入政策范围。各地应梳理各类法规条文,建立民政、公安、卫生等部门紧密的救助衔接机制。

  “干尸男童”事件之后,信阳市救助站内建起了警务室,以便救助过程中在信息查询、人员调配等方面实现公安和民政的无缝衔接。信阳市救助站副站长方玉等建议,应增强各级政府,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救助安置能力,以各级救助站为基础,建立起多层次、立体化的救助体系,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救助能力,巩固救助成果。

  此外,在流浪乞讨救助法律法规方面需要做的工作也显得十分迫切。基层救助站工作人员建议,当务之急是加快救助立法,破解当前救助机构责权不匹配的尴尬。

  长沙市救助站副站长李峰等人认为,目前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化,使得救助工作可操作性不强,落实难度大,管理盲区多。应从维护流浪乞讨群体的基本权利和救助工作的有序开展出发,由全国人大加快立法进程,制定专门针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法律,通过法律手段强化政府主体责任,促进基层救助体系建设,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,推进救助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。

  流入地和流出地应齐抓共管

  当前,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亟待从“临时救助”走向“常态化救助”、从“被动救助”走向“主动救助”。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覃正爱等专家和基层救助人员建议,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流入地和流出地应齐抓共管,“救急”“救穷”双管齐下,才能实现好的救助效果。

  李峰等基层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,不少流浪乞讨人员是因为少无所养、老无所依、病无所医、或者生活无着落才选择流浪乞讨。对于这部分弱势群体来说,流出地政府有责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,并在大病救助、技能培训、就业安置、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,避免出现反复流浪情况。

  这其中,一个迫切而基础性的工作是建立全国联网的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库,完善信息发布机制。专家认为,由于人员流动性极强,流入地很难对流浪乞讨人员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。因此,对于救助站掌握其身份信息的部分流浪人员,应将其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住址、血液信息、指纹、家庭状况、流浪记录、利益诉求等信息及时反馈给流出地,以便当地政府从源头上及时实施救助。

  流入地方面,则需增强救助力量,对有需要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专业救助。

  安徽省合肥市救助站站长王军告诉记者,随着社会救助的不断细化,对于救助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,而目前整个救助系统内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人才急缺。“除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外,还应对救助系统内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,日益复杂的社会救助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学习、适应和成长。”王军说。

  在信阳市救助站副站长方玉看来,为适应救助形势需要,救助站亟须配备警务室、卫生室、心理疏导室,补充具有一定精神病知识、法律知识的人员。“如果这样,或许就有可能避免一些救助悲剧的发生。”

  此外,“鉴于社会救助工作的特殊性,往往需要面对传染病患者,政府可以考虑往后每年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提供两次免费的体检。”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救助站副站长刘瑾建议。

  调动社会、家庭力量共同参与

  专家认为,构建新的社会救助体系,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必不可少。

  覃正爱说,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,要妥善地照顾每一位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,目前还存在不小困难。在这种情况下,应该发挥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及各类义工、志愿者的力量,另外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扩大救助面,创新救助方法。

  河南信阳市康馨养老院院长张德军建议,应将承接救助站的智障人员代养服务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,建设一批成人福利院。政府可给予土地、资金上的支持,通过购买服务将流浪的痴呆傻人员集中起来供养。

   江西省九江市第五公民医院院长杨初喜主张,应依托大型精神病医院,树立精神病恢复院,用以接收漂泊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病患者。“精神病人病况好时,进入恢复院组织生产日子;病况转坏则及时转入医院医治。”

  “有了成人福利院、精神病恢复院这两个机构,既让有些家庭从沉重的经济、心思担负中摆脱出来,也可让政府从详细业务中抽身。”张德军说。

  此外,调集家庭力气参加也能够从源头上削减漂泊乞讨人员发作的土壤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许多漂泊乞讨救助目标,对家庭来说都是沉重担负。一些家庭即便暂时接收了漂泊人员,也并不代表疑问的底子处理,过一段时间受助目标也许又漂泊街头被送到救助站。

 河南信阳市民政局社会业务科在调查中发现,按目前规范,每人每月600元就能够支撑一个乡村家庭供养一名痴呆傻、精神病人,而送至救助站则本钱大大增 加,精神病人乃至到达每人每月2200多元。他们主张,给予有痴呆傻、精神病人的家庭必定的供养经费补助,这么将会大大削减遗弃、拒不招领等状况的发作。

 受访专家以为,完善社会救助准则和救助体系,需要对政府责任有个全部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。完善救助方针、统筹部门协作是政府的责任,鼓舞、发动、和谐社 会和家庭力气参加救助,也是政府应当表现的效果。在全部深化变革的大布景下,求解中国社会救助之痛,还需向变革寻觅答案。(半月谈记者 甘泉 刘良恒 周畅)

(编辑:成都华图教育)
有报考疑惑?在线客服随时解惑

公告啥时候出?

报考问题解惑?报考条件?

报考岗位解惑   怎么备考?

冲刺资料领取?

立即咨询